有人说,以色列之所以成为一个高技术产业的温室,是因为她不得不如此。的确,从高技术产业发生发展的有利因素上看,以色列人享有诸多得天独厚的民族条件,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高、具备发明创造的天赋、企业家精神。如果按人口比例计算,以色列应该是全世界工程师最多的国家,发表科技论文最多的国家,每1万名以色列人中,135人是工程师,而美国只有85人。然而,无论从军事上还是从经济上分析,促使以色列走高技术产业之路并能不断发展壮大的因素是:民族存亡。
巨人堆里的“矮子”
在一个四邻都是敌国的环境下,以色列这个小国必须拼命保持住自己对潜在敌人的军事优势。多次的战争经历使以色列体会到,需要尽可能地靠自己掌握和拥有这种优势。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以色列的高技术产业正是在谋求这种军事优势的过程中出现的副产品。
1967年,主要依赖法国武器,以色列打了一个6天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法国总统戴高乐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以色列转而依靠美国和她自己。这一转变的商业后果至今仍有痕迹,如blades technology公司,当初是为以色列空军生产幻影战斗机引擎零部件而成立的一家公司,如今,该公司的年销售收入达9千万美元,还与pratt & whitney和 rolls royce成立了合资企业。
1973年 yom kippur战争爆发,一方面,以色列对敌方的技术能力感到吃惊,同时,她自己从国外获得关键设备也遭遇到困难,这促使以色列下决心靠自身谋求技术优势和国防自足能力,在此背景下,仿照法国幻影战斗机研制成功的kfir喷气式战斗机,就是以色列这种国策下的首批大型项目之一。
lavi搁浅 高技术起飞
上世纪80年代,当以色列试图研制lavi喷气式战斗机时,所需的费用超出了以色列自身的能力,该项目因此下马。以色列在军事上谋求自足的努力因此而达到极限,但同时,随着lavi的搁浅,数以百计的航空电子学、计算机、电子学、动力学工程技术人才转而进入到市场,为高科技企业贡献了大量人才,因此,lavi项目的下马被认为是以色列高技术产业的最大促进因素之一。
lavi项目以后,以色列将国防工业的重心放在零部件、电子、航空电子及其它可以安装在美国人或其它国家开发的技术平台上的系统。以色列与世界航空工业巨头和武器商达成了许多互购协议,这也帮了以色列高科技产业的忙。在安全系统、电子、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领域的以色列民营高技术企业,也从这些零部件或辅助系统的研制中受益,并因此而获得竞争优势。
迈向太空
以色列在军事上保持优势的必要性一直没有改变。即使是在以和平为主旋律的年代,以色列也必须保持警觉。作为对1991年海湾战争时伊拉克采用飞毛腿导弹袭击以色列城市的回应,以色列开始研制arrow反导弹导弹,这种反导弹项目始于美国的sdi(星球大战)项目,需要有十分先进的电子学、计算机等技术作后盾。据称,arrow不久将开始布置。总之,在武器、情报搜集、指挥和控制军事技术领域,以色列时时都在谋求更先进的技术和装备。
上世纪90年代,以色列研制并发射了amos民用通讯卫星,接着是ofek军事卫星和eros卫星,成为了世界上第八个能够制造和发射卫星的国家。现在,以色列与美国、欧洲和俄罗斯在航天项目上都开展了合作。
如果按年产值多少计算,2002年,以色列最大的6家工业企业中,有2家属于高技术企业:israel aircraft industries (iai)、intel electronics,另外就是药物公司teva。最大的出口企业是teva,、iai、intel electronics和vishay intertechnology,每家的出口额都在10亿美元以上。
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济必要性
军事上,以色列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必要性一目了然,但她的国防预算不足以使其保持自身的军事优势,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靠出口。以色列既是一个国防高技术装备出口国,同时也是民用高技术产品出口国。
然而,全球国防市场在萎缩,武器出口国的收入在减少,因此,在软件、通讯、图像、处理控制等领域,军事技术的民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为了研制出更好的夜视装备,需要工程师在图像处理技术领域有更加专业化的培训和教育,结果呢?出现了预料之外的惊喜,下面这2家具有创新品质的高技术公司的诞生就是这种情形下发生的:scitex 和elscint。
由于以色列本国市场太小,民用产品销往国外也成为必由之路。这一国情对以色列人追逐技术上的优势可谓又一大激励因素。以色列在高科技产业领域好像特别擅长“拾遗补缺”,往往能够抓住某一点,缔造出一个又一个的高科技企业。例如在网络安全领域,出现了check point公司,在企业检测和绩效管理火狐体育登录平台的解决方案上,出现了mercury interactive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记账和订货管理火狐体育登录平台的解决方案上,出现了amdocs公司。这些公司都是全球领先者。
医药公司
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以色列医疗器械公司成为业界新星,许多被全球巨头收购,这方面,科讯网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上世纪90年代,药物和医疗器械逐渐成为以色列重点开拓的新兴高技术产业。目前,teva公司已成为基因药物厂商的全球领导者,紧随其后的是taro药物工业公司和agis工业公司。医疗器械领域,目前最著名的以色列企业非given imaging莫属了,该公司的胶囊式内窥镜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3年前获fda认证后迅速打开了市场,并逐一敲开了医疗保险公司的大门,还有生物制药公司savient,也是在欧美上市的以色列公司。
移民 上世纪90年代,前苏联成员国出现的移民潮,使色列获得了大批技术型科学家和工程师。以色列政府出台的技术孵化项目,很大程度上是为这些新移民能够就业而制定的,一方面人尽其才,同时也满足了工业发展的需要。前苏联移民帮助完成了1991到1994期间以色列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帮助实现了1998年之后以色列出现的高科技产业的繁荣局面。上世纪末,以色列开始出现高技术产业劳动力短缺现象。政府和业界一直在教育和职业培训项目上进行拓展,吸纳技术移民,试图解决这一问题。2000年后,尽管高技术产业景气指数下降不少,对高技术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有所减缓,但短缺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自由化
以色列的自然资源很少。以色列人对西方生活标准的追求只能通过全球市场一体化而实现。以色列从一个中央式的、政府控制为主的保护性经济实体转变成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实体,这种转变的发生,意味着纺织等传统工业正在以色列消失,这种转变的速度和程度如何,以色列人还在争论,但是,高科技产业将成为以色列未来经济的支柱,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随着以色列的经济结构从以本地市场为导向的传统工业向以出口为导向的高技术产业的转变,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整个出口产值的比重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从1995年的45%增加到2000年的57%。
2000年,电子通讯零部件、电子零部件、医疗设备、软件和it产品的出口额超过130亿美元,尽管2000年后的出口额萎缩,但是,上述产品仍然是以色列的主要出口产品,而药物和医疗设备的出口已变得日益重要。高技术产业依然是以色列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引擎,同时也是以色列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标志。
外资
以色列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外资的进入,这一点在高技术领域特别明显。许多世界级大公司都认识到以色列是高科技创新之源,忽视这一点将使它们付出极大的代价。外国公司进入以色列的方式大致有:设立分支机构、研究中心、投资以色列公司、参与技术孵化、建立风险资本基金或者成立合资公司。
1992年,进入以色列的外资只有4亿美元,到2000年达到顶峰,为50亿美元。此后,因2000年后的高技术产业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中东的政治紧张局势,外资规模有所减少,但仍然相当可观。进入以色列的国外风险资本增长迅速,从1998年的5.87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31亿美元,2002年9.82亿美元。以色列国内的风险资本基金也呈类似的情况,2002年达到12.7亿美元,2002年下降到4.81亿美元。
据以色列银行提供的数据,2002年吸引外资26亿美元,包括12亿美元的直接外资。
创业公司遍地开花
200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以色列以3000家创业公司的规模,竞争力全球排名位居美国之后,排在第二位,2002年,创业公司对以色列gdp的贡献达3%,而1997年只有0.4%。美国这2个数据分别是0.3%和0.1%。按照工程师拥有量和国民受教育程度,以色列全球竞争力排名非常靠前,但在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上,以色列面临的问题依然严重。
再来看看以色列在民用产品研发的投入,1994年的研发费用占当年gdp的2.7%,1999年上升到4.2%。2000年总的研发投资是42亿美元,2001年超过50亿美元,上世纪的最后10年间,以色列政府在民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水平。
今后的走向
探讨以色列高技术产业未来走向,需要考虑下面几个因素:
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短缺。尽管政府、工业界和大专院校尽了很大的努力,市场局面仍然是供不应求。如果高科技产业的景气指数重新恢复往日的霸气,而以色列本国的劳动力不够,再次放宽移民政策很可能是以色列政府的一种选择。 高科技产业界需要通过公司并购/重组而实现实力的整合和提升。 政府所发挥的作用需要重新审查。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以色列政府对民用产品研发项目的支持有些不分青红皂白,结果,造成资金和人力资源的过于分散。 税收政策的改革需要有利于公司并购和合并,需要有更好的员工奖励政策,鼓励外资政策,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障碍依然不少。
新的方向: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
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以色列不乏杰出的研究机构,以色列政府对此寄予厚望,准备好好利用这种条件,大干一番,这种策略意味着以色列很可能告别过去那种依靠军事工业带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模式。在生命和医学科学研究领域,以色列已经产生出不少杰出的企业,正在成长的企业,许多都是纳斯达克和欧洲上市公司。在生物技术领域,以色列的创业公司数量全球位列第三。
1988年,以色列只有25家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公司,到了2000年,发展到160家生物技术公司,400家医疗器械公司,有4000名从业人员,产值8亿美元,20家在欧美上市。2000年,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达17亿美元,包括2亿美元风险投资。15个以生命科学为投资对象的风险资本基金活跃在以色列。
若干数据
2000年,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占以色列整个出口值的55%,1991年,只占23%。其中,电子通讯零部件、电子零部件、医疗设备、软件和it的出口超过130亿美元。
2000年,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员195000人,1990年,该领域从业人员148870人,以色列每年需要增加的工程技术人员约2~3千人。而以色列每年能够提供的这类人才在1000~1300人。
2001年,政府在民用产品研发上的投资超过5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4.2%,2000年后,投资重点已不再是互联网和软件领域,而是生物技术及纳米技术等领域,但政府的投资规模基本保持在2001年的水平。2001年,用钱最多的研发领域是:化学产品、电子零部件、通讯部件、监控、监测及医疗设备。
根据以色列银行的统计,1995年,进入以色列的外资只有30亿美元,2000年达94亿美元。2000年,以色列企业通过海外上市,获得资金42亿美元,其中在欧洲股市筹集了8亿美元,是1995年的13倍。
以色列是除美国和加拿大外,在美国开设公司最多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