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人工器官表面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黄楠研究员等,日前采用优化的人工合成氧化钛材料,为血管支架“穿上”一层薄薄的仿生“衣”。
这样的支架植入狗、猪、兔等大动物主动脉后,产生了比目前临床应用的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更好的抗凝血、抗组织增生效果。
据介绍,2003年以来,药物涂层支架的临床应用使血管的近期(3个月)再狭窄率降到10%以下。然而,随后的临床应用发现,由于在血液相容性方面的缺陷,药物支架易诱发亚急性血栓和晚期血栓。而且,承载药物的载体表面以及药物释放后暴露出的支架金属表面诱发凝血和组织增生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发展同时具备抗组织增生和抗凝血作用的新一代支架成为临床迫切需求。
黄楠等在基础研究中发现,氧化钛薄膜材料的电子结构是血液相容性的一个关键控制因素,据此他们对氧化钛薄膜材料进行了系统优化。
相关动物实验表明,给狗股动脉植入表面沉积氧化钛薄膜的金属支架7个月后,该类支架未发生任何凝血,而表面未经处理的金属裸支架因凝血使血管完全阻塞;将15支氧化钛薄膜涂层的金属支架植入兔腹主动脉20周,并与15支未经处理的金属裸支架对比,发现在不抗凝的条件下,植入氧化钛薄膜涂层支架的兔腹主动脉保持通畅,无血栓形成,而80%的植入未处理支架的兔腹主动脉发生了血栓;将14支既用氧化钛薄膜涂层,又经药物(雷帕霉素)涂层的金属支架以及14支不经处理的金属裸支架分别植入猪冠状动脉,3个月后,表面处理过的支架未发生凝血和组织增生,而未经处理的支架则导致了严重的组织增生。
|